学校简介
无锡汽车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、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汽车工程分院、无锡交通技师学院是一所从事汽车、建筑、交通类中、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的全日制公办职业院校。学校坐落在太湖之滨,占地390亩,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,在编教职员工345余名,全日制在校学生5000余名。学校为江苏省领航计划学校、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、国家交通职业技能鉴定所、宝马集团BEST无锡培训基地等。
学校规模
学校创建于1966年,校园整体布局清晰、功能完备、绿盈水绕、环境优雅、专业彰显。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员工345余名,全日制在校学生5000余名。占地390亩,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,总投资4.5亿元。学校建有9栋实训楼,面积4万余平方米,各类实训设备总值4500余万元,为培养高素质、高技能人才提供了硬件条件。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87人,外聘教师41人。其中专任专业教师128人,研究生学历或学位比例达30%,高级工以上技能等级达94%,技师以上技能等级达64%,中高级以上职称教师达85%,“双师型”专任专业课教师比例达90%,学校建立了长效的教师培养机制,着力打造一支技能型骨干教师队伍。
办学目标
学校秉承"有道正业"校训,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,以就业为导向,面向社会、面向市场的办学指导思想。始终坚持育人为本、德育为先,大力推行工学结合、校企合作、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。始终坚持走规模化、集约化的办学路子,促进优势互补、资源共享、合作共赢。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优良的职业道德和高超的职业技能为育人目标,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。
专业设置
学校逐渐形成了汽车类、轨道交通类、建筑类三大专业群,包括汽车维修工程系、汽车服务工程系、建筑系、轨道交通工程系和宝马BEST无锡培训基地等系部。学校专业优势明显,开设有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、建筑工程技术、汽车车身维修技术、汽车钣金与涂装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、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、房地产经营与管理、建筑装饰工程技术、汽车营销与服务、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、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、汽车整车与配件营销、物流服务与管理、建筑工程施工、汽车维修、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、 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、 建筑智能化技术 、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、物业管理、无人机应用技术等25个专业。学校实行技能 (中级工、高级工、技师) 加学历 (高职、大专、本科) 的人才培养模式。学校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开发项目课程,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,校企合作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办学新模式。
通过特色化的文化熏陶、活动化的德育教育、全员小班理实一体化的专业教学,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增强、技能水平大幅提高,多次在国家、省、市技能大赛、创新大赛、创意论坛上获奖。学校与中德诺浩公司上海永达汽车集团、广汇宝信汽车集团、上海景格汽车科技有限公司、无锡东方汽车有限公司、无锡市公共交通股份有限公司、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无锡柴油机厂、卡特彼勒无锡珀金斯动力系统科技有限公司、无锡市志鹏汽车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、金鑫美莱克空调系统无锡有限公司、中兴一品装饰集团、无锡市广联不动产顾问有限公司、无锡智邦监理公司、无锡锡山三建实业有限公司、无锡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,共同实施人才培养,学生实习就业遍布全市乃至长三角各地。
获得荣誉
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,并通过自身不懈努力,学校共取得省赛95金147银163铜、国赛23金13银1铜(其中全国冠军5名)的辉煌成绩,连续多年被评为“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单位”。学校现为“首批江苏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”、“首批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”、 “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”、“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”、“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应用与服务分会汽车教学示范基地”、“上海通用汽车青年教育课程推广项目指定教学院校”、“TEAM21教育部引进丰田培训项目课程学校”。学校具备“国家交通职业技能鉴定所”、“江苏省建筑行业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基地”、“无锡市特种车辆培训基地”、“宝马集团BEST无锡培训基地”、“上海通用ASEP项目培训基地”、 教育部校企合作项目“PPG示范联合培训中心”、“奔腾ARS汽车维修实训中心”等办学资质。学校先后被上级部门授予“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”、“江苏省文明单位”、“江苏省课改实验学校”、“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”、“江苏省平安校园”、“江苏省绿色学校”、“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”、“江苏省文明校园”等荣誉称号。
校园文化
学校始终坚持“立德树人”、“以人为本”、“产教融合”的管理理念,牢固树立质量意识,积极推进德育工作。学校开设有羽毛球社、漫画社、文明礼仪社、志愿者活动社、话剧社、舞蹈社等82个社团、第二课堂,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,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,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。学校遵循德育原则,以确立校园文化建设、德育阵地建设、德育队伍建设、学生素质提升、学科德育建设、德育机制创新、家校合作共育等七大目标,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。